李彪的喉结剧烈滚动,翡翠扳指在金属桌面磕出细碎声响。小王突然切换审讯策略,将赵德汉女儿的照片反扣在桌上:"根据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我们已经对受害者家属采取保护性措施。但你知道吗?"他缓缓翻转照片,"小女孩现在每天都在问,爸爸什么时候带草莓蛋糕回家。"这种"情感共鸣审讯法"在突破嫌疑人心理防线时,成功率可达67%。
"够了!"李彪突然暴起,手铐撞击声在密闭空间炸响。他的瞳孔因肾上腺素激增扩大至8mm,这是典型的应激反应。小王立即启动"渐进式压力审讯",示意小孙暂时离开,自己则将座椅拉近至安全距离的临界值:"说说吧,是你亲自动手,还是借梁宽的刀?"
在长达三小时的拉锯战中,李彪经历了从否认、抵赖到动摇的完整心理周期。当小王出示手机数据恢复后的聊天记录——那些包含威胁内容的未发送草稿,李彪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。他开始交代犯罪过程,声音从最初的沙哑抗拒,逐渐变成机械的陈述。
"赵德汉这孙子,"李彪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,"以为吃定我了?他帮梁宽担保借的30万,自己吞了15万。"他的眼神空洞,仿佛又回到那个雨夜,"11月12号晚上,我让人把他约到机械厂,说是谈新的'生意'。"根据犯罪心理学中的"场景重现效应",小王没有打断,任由其沉浸在自我暴露的叙述中。
"本来只想教训他,"李彪突然剧烈咳嗽,"但他挣扎得太厉害,抄起钢管就砸了下去..."他的描述中出现"替代性攻击"特征,将主观故意转化为被动防御。小王立即运用"矛盾点捕捉法":"那为什么要用梁宽的剁骨刀分尸?为什么选择在火锅店冰柜藏尸?"
随着审讯深入,李彪交代了完整犯罪链条:雇佣社会闲散人员实施绑架,利用梁宽的家庭软肋进行胁迫,通过复杂的资金流转掩盖犯罪动机。当说到抛尸细节时,他甚至精确到每个尸块的重量——这是典型的"过度补偿性供述",嫌疑人试图通过提供更多细节来减轻内心罪恶感。
审讯持续到第七个小时,李彪的供述已形成完整证据闭环。小王按照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》,逐句核对笔录内容,重点标注涉及时间、地点、物证的关键信息。当李彪在长达27页的笔录上按下指纹时,晨光正透过审讯室的百叶窗,在他扭曲的阴影里,照见这场血腥交易的最终注脚。
初冬的冷雨裹着寒气,将红星机械厂的锈铁大门淋得发亮。李彪被两名特警架着胳膊,镣铐在泥泞中拖出两道歪斜的痕迹,染过的金发黏在汗湿的额头上,曾经锃亮的鳄鱼皮皮鞋此刻沾满黑泥。小王举着伞站在厂房中央,勘查灯的光束刺破弥漫的霉味,照亮李彪颤抖的指尖:“说清楚,11月12号晚上,你在这里做了什么。”
李彪的喉结剧烈滚动,目光躲闪着墙角那摊早已干涸的暗红色印记——法医曾在此处检测出赵德汉的DNA。“我...我就是和他吵了几句。”他的声音被风吹得发飘,镣铐突然绷紧,特警死死按住他的肩膀,“他说要去举报我放高利贷,还...还拿出手机录像...”
“录像呢?”小王的伞沿滴落的水珠砸在证物袋上,里面装着从李彪车里搜出的碎屏手机。李彪的眼神骤然慌乱,仿佛又看见那个雨夜,赵德汉举着手机后退,屏幕蓝光映亮他狰狞的脸:“李彪!你用劣质水泥盖保障房,就不怕遭天谴?”
“是他先动手的!”李彪突然暴起,被特警狠狠按在生锈的机床旁,“他抄起地上的钢管砸我,我才...才抢过来反击的!”他的指甲抠进机床裂缝,那里还残留着几根深蓝色纤维,与赵德汉工装的布料完全一致。勘查灯扫过机床底座,几处新鲜的刮痕与李彪供述的“抢夺”动作高度吻合,技术人员立即用硅胶模具取样,模具凝固时发出细微的“滋滋”声。
“第一下砸在哪?”小王步步紧逼,伞尖指向地面的血迹轮廓。李彪的嘴唇哆嗦着,抬起戴铐的手比划着:“后脑勺...他当时就倒了,嘴里还吐着血沫...”他突然剧烈干呕,浑浊的雨水混着鼻涕淌进脖颈,“我吓坏了,就...就把他拖到那边的角落。”他指向厂房深处,那里的地面有明显的拖拽痕迹,宽约40厘米,与赵德汉的肩宽吻合。
押解队伍转移到三公里外的梁宽火锅店时,雨势渐大。李彪盯着后厨冰柜,双腿突然发软,几乎瘫倒在地。“就是这儿。”他的声音发颤,目光不敢接触冰柜内侧的不锈钢壁——那里还留着几道细微的划痕,法医鉴定为分尸时电锯震动所致。“我让梁宽把冰柜清空,他...他吓得直哭,可不敢不听我的。”
“用的什么工具?”小王示意技术员打开物证箱,里面的剁骨刀泛着冷光。李彪的瞳孔骤然收缩,呼吸变得急促:“就...就是这把,梁宽平时剁骨头用的。还有把电锯,是我从建材店拿来的...”他突然捂住脸,指缝间漏出呜咽,“分的时候...血溅得到处都是,梁宽用洗洁精擦了三遍地,还是有腥味...”
勘查灯照向冰柜压缩机,线路接口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。“为什么要分尸?”小王追问,伞柄重重戳在地面。李彪的声音突然尖利起来:“赵德汉那孙子坏了道上的规矩!他手里有我给工地送劣质水泥的账本,不把他处理干净,我全家都得进去!”